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

名家觀點/搶救出口 「上膛」政策快開槍

名家觀點/搶救出口 「上膛」政策快開槍
 
財政部昨天公布11月出口為248.9億美元,和上年同月持平。雖然考量去年同期基期偏高,11月由前月的衰退轉為持平顯示出口稍有好轉,但整體來說成長力道仍顯不足。
和亞鄰國家相比,中國大陸11月創下12.7%的高成長,南韓11月出口增幅雖然收斂至0.2%,但10月有7.3%的高成長率,出口動能均較我國強勁。
台灣今年出口復甦疲弱主要受到國內和國內兩層面的影響。在國際方面,今年國際復甦緩慢,加上美國債限和量化寬鬆政策(QE)退場疑慮,使得消費信心提振有限。另一方面,中國也因「調結構」使得經濟成長降溫,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僅能在7.5%到8%之間,和過去水準相比只能算普普通通。
另外,隨著大陸產業鏈在地化以及歐美「再工業化」的影響,也造成台灣不少OEM、ODM訂單流失,壓抑今年出口動能。
而從國內產業面觀察,由於近年電子產品創新性未能明顯突破,導致競爭力無法提升,也未能掌握產品替換的商機。這類產品競爭力不足的問題,在國際景氣熱絡時並不明顯,但像今年景氣復甦遲緩,問題才會浮現。
具體而言,當經濟大好時,消費者可能不在乎多買幾支手機,但當景氣低迷的時候,消費者在只願買一支手機的前提下,對產品的要求會相對提高。此時若我國的產品在創新上不如其他廠牌,將更難獲致消費者青睞。
產業集中也是原因,韓國無論在鋼鐵、汽車、電子產品出口都有不錯的表現,我國的出口產品過於集中在電子零組件,當國際需求走緩時,受到的衝擊也會較深。
展望明年出口,國際研究機構預期明年全球經濟復甦將較今年增強,但受到美國QE可能縮減規模以及財政僵局還待明年第1季解決等問題,復甦動能仍存有不確定因素。而國內的產業要於短期內有脫胎換骨的改變也不太可能,預期明年出口雖然可望較今年好轉,但要有大幅度的改善恐怕很難。
國內對於提升產業競爭力以及出口產品、地區的多元化有其必要,但這些努力並非一蹴可幾。若要讓國內出口和經濟動能更快復甦,台灣有很多已經「上膛」的政策只差臨門一腳就可推動,應該加速落實。
例如目前在立法院審查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以及還在談判的兩岸貨品貿易協議應該加速後續流程。因為相關協議不但有利台灣對大陸的經貿,同時在政治現實下,兩岸經貿如能逐步邁向正常,預期將吸引更多東協國家陸續和我國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
除此之外,國內自由經濟示範區的規劃雖然第一階段業已上路,但目前看來效果有限。攸關第二階段成敗的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目前還在行政院討論,特別條例立法也應加快腳步,發揮預期成效。
亞鄰國家對經貿開放的腳步已如火如荼展開,例如大陸和韓國的FTA,預計在2014或2015年就可談成,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預計也會在2015年完成談判,台灣要著眼更長期策略,加速經貿自由化的推動。
在我國和其他國家簽訂FTA之前,也可用非官方的方式,拓展雙邊經貿。以東協成員之一的緬甸為例,日本、韓國和緬甸並沒有簽定FTA,但兩國早已積極進行非官方接觸並引導業者大舉進軍,我國雖然有非官方的外貿協會進駐,但腳步明顯落後。如果我方能在FTA正式簽定前,透過產業合作、民間機構交流、駐點等方式,拓展新興市場貿易,不但能獲得市場先機,待FTA正式談成,更能水到渠成,立即見效。
(本文由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吳中書口述,記者邱建業整理)
【2013/12/10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